一、佛會之創立: 聞思修佛學會於 1995 年 11 月由釋迦仁波切、寧瑪喇嘛以及護持之金剛兄弟共同創立,並且恭聘貝諾法王、瑪貢仁波切為根本上師。
二、佛會命名之緣起及創立之宗旨: 佛學會平素傳法以藏傳佛教寧瑪巴之傳承為主,其他三派為輔,希望透過藏傳佛教幫助佛弟子了知釋迦摩尼佛之教義,進而聞法、思法、修法來實證佛法,使佛弟子均能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邁向成佛之路,因此以「寧瑪巴聞思修」來命名,也是佛會成立之宗旨。
三、佛會之事業:
(一)傳授佛法: 本佛會每年敦聘仁波切、堪布、朱古蒞臨傳授佛法,這些上師皆為貝諾法王及瑪貢仁波切所推薦及允准,他們都是佛教界之中流砥柱,智慧如海,慈悲無倫。所傳授之佛法不論因乘顯教或果乘密教均正確無染,堪能續佛慧命,廣播菩提種子。
(二)幫助薦引弘法上師: 幫助辦理簽證,許多仁波切、堪布、朱古因而得以順利蒞台弘法,間接幫助佛弟子親濡更多傳法上師,學習更多法門。
(三)贊助各界佛法活動: 台灣所有宗教,不論佛教或其他宗派之活動,佛會都極力配合。台灣政府主辦之禳災祈福法會,佛會也都熱心支持參與,蒙藏委員會一年一度之活動及文化宣揚,如金剛舞、佛教文物展示、歌舞表演,佛會亦派喇嘛支援所有活動。
(四)培育佛法人才: 計畫培育未來之佛法人才,如翻譯、弘法、著作、講經、繪畫……等人才。
(五)興辦「多波同濟基金會」之事業: 西藏阿里三部之多波村莊位於喜瑪拉雅山山谷中。松貞干布時期是政治、經濟、文化所在地。現今由尼泊爾國家管轄。農業及畜牧業是此地人民主要的收入來源。夏日(每年五月~八月)群山層巒疊翠,田野風吹草低,正是耕種的黃金時節。人們以種少許之青稞、小麥、大麥,畜養少許之犛牛、綿羊、山羊、馬、牛來賺取生活費用,以及用鹽巴和尼泊爾交易鹽、大豆、玉米等生活必須品。可惜收入往往不及日常所需的百分之五十。尤其一到冬天(每年九月~隔年五月)喜瑪拉雅山群峰紛紛白了頭,皚皚白雪冰封大地、凍僵萬物,菜蔬不長、牲畜不肥,人民無法破冰而出,只得蟄居在家,織布、紡紗,沒有其他收入,生活時常陷入窘境。 這個與世隔絕的貧窮的多波村落,對外界而言,也許是一個神秘美麗的「香格里拉」,但對當地人而言,這裡是一個封鎖、閉塞的窮鄉僻野,沒有便利的交通、作育英才的學校、救人的醫院、電力、水力……等一切文明設備,均付之闕如,無法籌措經費來興辦。本佛會上帥瑪貢仁波切、吉美仁波切、釋迦仁波切、寧瑪喇嘛懷著深切的慈悲心,已向尼泊爾政府申請成立「多波同濟發展基金會」發願為鄉梓興辦公益事業,來改善鄉人的生活: (1)創建「救生滅苦醫院」 當地沒有設立西醫院,醫生只由略懂醫學的喇嘛權充,藥品採自山中草藥,至於必須用西藥治療之急症、傳染疾病、婦女難產、跌打損傷、骨折脫臼、惡病重症及眼科、牙科等均束手無策。因此建設「救生滅苦醫院」,以西醫為主,中醫為輔,來治療上述之急症病患,目前已完成七間診房。 (2)興蓋「喜瑪拉雅山佛教學校」 此地文盲約 80%,沒有學校及師資。目前已由尼泊爾聘請教師。並已蓋好三間教室,招收一百多位學童。日後視經費之多寡,計畫再擴建並增收更多學生,期能減少文盲化育更多人才,提升人民生活品質。 (3)整頓交通: 此地高山峻嶺,來往交通只靠徒步及騎馬。一到夏日冰雪融化、河水上漲,木製橋墩時被沖毀,屢修屢倒的情況層出不窮,被河水沖走的命案時有所聞,所以鋪路修橋成為當務之急。 (4)重建桑耶法園及週邊之舍利塔、閉關中心: 以上二者因年久失修,已殘破傾圮,須重新翻修。多波人是虔誠之佛教徒,「釋迦牟尼佛」和「蓮花生大士」是他們心目中重要的佛。重修廟宇,一方面維護廟宇文化,一方面提供打坐、閉關場所,可培育更多佛學人才,弘揚藏傳佛教。 (5)設立多波養老院: 收容矜寡孤獨之老人,使老有所終。 (6)維護珍貴的藏族文化古蹟及優良風俗: 釋迦仁波切致力於著作,介紹西藏文化及風俗,目前已完成兩本著作。 釋迦仁波切是多波「救生滅苦醫院」的功德主,每年贊助 30 萬元,但仍不敷醫院之開支,尤其西醫師之薪水及醫療設備更是耗費龐大。盼望大家伸出援手,協助「救生滅苦醫院」順利經營。救人醫病可以增壽少病,累積福德資糧
Comments